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裝修案例 >

郭家工藝實木家具「張氏木藝緣」

記 者 汪 瀧 通訊員 胡克潛 殷 壯 付一凡

“尚書嫡傳精雕細刻,誥封藝林獨具特色”,來到汶上縣汶上街道郭氏木雕的門前,一副木刻對聯赫然躍入眼簾,自信大氣的文字,簡單明了的語言道出郭氏木雕的歷史淵源。起源于明朝永樂年間的郭氏木雕,到第 22 代傳人郭宗磊這里已經走過600 余年,因其制作工藝獨特、做工精細、古樸典雅在2016年被列為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源起皇家工匠手藝

六百余年不斷傳承

《郭氏族譜》記載,郭氏木雕工藝于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由山西洪洞縣隨郭氏遷居山東。明朝嘉靖年間,郭朝賓任工部尚書后,其弟郭朝宗作為郭氏木雕技藝傳人帶領族中大量的木藝匠人參與皇家宮殿及各地建筑的建設與維修。

《賀大司空祖考績敘》《明故資政大夫工部尚書黃涯公墓志銘》載,在任工部尚書期間,郭朝賓及郭氏家族接連修復祭壇、宗廟、奉先殿、后宮、椒宮、甲觀(藏書館)等建筑,留下了“郭尚書召集工匠動工,聚集材料務必節約,謹慎施工而不工期”的美談。

郭氏木雕不僅僅限于為皇家服務,汶上縣南旺分水龍王廟、文廟等標志性建筑都有郭氏族人的身影。因其對當時工程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被明朝萬歷皇帝誥封為“郭氏族人藝林苑”,其后人也因善于雕刻檀木和楠木被賜予“檀楠”之名。隨著歲月的變遷,郭氏木雕傳人足跡遍及全國各地,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融合儒家、運河文化

傳統木雕煥發活力

“一塊木頭通過雕刻,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和價值,這是很神奇的事情。”郭宗磊談及最初入行的想法時說。從小在木屑的清香中長大的郭宗磊,在爺爺和父親的熏陶下,16歲就開始系統學習雕刻手藝。為了尋找創作靈感,吸取百家之長,先后到廣州、浙江、福建等地磨煉自身的技藝,這一干就是24年。

郭宗磊在原有傳承的基礎上,大膽吸收先進技法,融合了山東特色的儒家文化、運河文化等元素,推出系列文化產品,受到廣泛關注與喜愛。其中《九龍桃木劍》、《錦上添花》《牧歌》等作品在國內文化產業博覽會上多次獲獎。

如今郭氏木雕制作工序大致分為繪圖、雕刻、砂光、上光等7個環節,分為線雕、透雕、圓雕、浮雕等多種雕刻技法。作品不拘泥某一種表現形式,有的線條流暢,疏密得當;有的粗細相融,層次分明;有的正反雕刻,構思巧妙。

木頭的選材也頗為講究。做工前,先用特質藥材把木材養至一年以上,然后晾干上窯烘烤,待烤干成型后,才開始繪圖雕刻。“在整個木雕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刀具就得上百把。”說起雕刻過程,郭宗磊自豪地介紹。

制作理念回歸生活

進軍家具、家居市場

“木雕行業最早起源于生活,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進化。如今木雕只有回歸生活,順應時代才能發揚光大。”對于郭氏木雕的發展,郭宗磊有著清晰的認識。郭氏木雕不僅在木雕、根雕、古建裝飾等領域取得一定的成就。還將雕刻技藝融入生產生活,積極進軍家具裝飾、室內外裝修,使得郭氏木雕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從2004年郭宗磊辦起了自己的木雕工廠與展廳開始,郭氏木雕就組建同行業聯合體,將木雕元素融入家具制作,迎合當下市場需求,帶動全縣木制作行業的發展。2016年,郭宗磊建立家居裝飾、裝修生產鏈條,組建專業的中式裝修隊伍,開啟新的發展道路。

“藝術是不可以用金錢衡量的,一個成功的藝術作品必須有自身的深刻內涵。”為了將手中的刻刀與時代主題發展交融在一起,郭宗磊緊跟時代潮流,相繼創作了《火神山雷神山》掛屏、《大國擔當》、《革命之源》等一批反映當前時事的作品,其中以鐘南山院士肖像為元素的木雕《大國擔當》被評為“山東省以藝戰疫優秀作品”,還被汶上縣博物館永久收藏。

憑著緊跟時代步伐和與現代生活深度融合的經營創作理念,在2021年作為個體經營的郭氏木雕年銷售額達到300余萬元,擁有員工40余人,實現從個人手工小作坊到地方品牌企業的華麗轉身。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