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裝修日記 >

天津古董建筑「手工古建筑模型制作圖解」

圖為李長久在整理古建模型作品《垂花門》。 張藝典 攝

中新網廊坊4月16日電(宋敏濤 楊雅淇)宏偉的故宮角樓、肅穆的雍和宮牌樓、彩繪的一殿一卷垂花門……4月16日,記者來到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東陳村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匠人李長久的工作室,獨具中國古典風格的古建筑模型盡收眼底。

圖為李長久正在制作的紅木古建筑模型。 張藝典 攝

1975年出生的李長久受家庭熏陶,從小就對木工手藝著迷。“我的祖輩四代都從事木工工作。生于清末的曾祖父,從事過古建筑修繕工作,他留傳下來的一套木工工具,至今我都在用。”李長久說,他非常享受手工量尺、畫圖、計算比例,再一點點打磨、拼接的過程。

“一個古建筑模型大件需要幾萬或十幾萬個構件,構件小、數量多、制作周期很長,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更要專注。”李長久在已有木工技藝的基礎上,日復一日地自學研習古建筑建造技藝。他最癡迷的故宮角樓,不僅有巧奪天工的建造技術魅力,還有古建筑特有的歷史文化元素內涵。

圖為李長久在為古建模型作品添涂金箔。 張藝典 攝

“做故宮角樓模型,斗栱基本構件‘三才升’的制作是十分考驗人的。”李長久表示,“三才升”只能開順身口,只允許縱向構件通過,做斗栱時要特別注意不能把四個搭交口方向弄反,還有體積小、用量大的斗口僅有3毫米,要在砂紙上反復翻磨,手指頭磨出血是常有的事。

“斗栱、翼角等構件的制作方法,需要結合古建筑圖紙上的數據,計算出縮小的比例再進行制作。”為了能讓制作技藝與古建筑更貼近融合,李長久仔細研讀《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工程做法則例》等古建筑理論書籍,并時常前往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參觀學習。

圖為李長久制成的紅木故宮角樓模型作品。 張藝典 攝

“上萬個小構件,每個都要按圖紙準確地搭建,不能錯一個。”吃苦耐勞、學習領悟,終于李長久耗時近3年時間,打磨上萬個紫檀木零件,通過榫卯結構拼接出1:27純手工制作的故宮角樓模型。后來,他又應邀制作了多個1:16和1:10的紫檀故宮角樓模型。

大城縣是北方知名的紅木家具生產基地,涉及從業人員5萬余名。近年來,大城縣在發展紅木產業的同時,不斷進行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創新,越來越多的手工匠人通過制作古建筑模型,傳承古代木工建筑技藝。

李長久說,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之一,我一定把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好好地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古建筑的魅力,更生動形象地向人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