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木家具別樣“紅”
——大城紅木文化產業探訪
每周二,中國紅木城舉行紅木大集。這是熙熙攘攘的紅木大集。(河北日報資料片) 通訊員劉亮攝
目前,該縣紅木文化產業輻射5個鄉鎮80多個村街,4萬余從業人員,年產各類紅木古典家具產品170萬件(套),暢銷中外,年銷售額89億元。該縣也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紅木家具生產基地和交易集散地,被譽為“中國京作古典家具之鄉”
10月27日,星期二,在廊坊大城縣中國紅木城,車輛穿梭、人流不息,綿延數公里的店鋪攤位飄著原木的香味。據了解,每周二舉行紅木大集,是最熱鬧的一天,客流量可達3萬人次。
小到手串、手把件,大到家具、根雕藝術品,大城縣的紅木制作技藝起源于明清時期,傳承京作器型和工藝,選用國家標準認可的名貴深色硬木,做工考究、高貴典雅,是京作紅木家具的典型代表。
由縣城東部的南趙扶鎮興起,大城縣的紅木文化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壯大,已成為縣域特色傳統產業之一,輻射5個鄉鎮80多個村街,4萬余從業人員,年產各類紅木古典家具產品170萬件(套),暢銷中外,年銷售額89億元。該縣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紅木家具生產基地和交易集散地,被譽為“中國京作古典家具之鄉”。
重傳承
——留住傳統工藝的“靈魂”精髓
烘干、開料、磨光、榫卯加工、雕刻、組裝、刮磨、燙蠟……10月28日上午,廊坊寶德風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由“灰頭土臉”的木料變成光鮮亮麗的紅木家具,需要經過一整套繁瑣復雜的工序。
“紅木家具的生產,雖然可以借助電鋸、磨光機等機械,但真正的精細活兒都要靠人工。”董事長宋玉順指著一把椅子的連接處告訴我們,“關節轉角全部采用手工榫卯工藝,這是最考驗手藝的步驟,也是傳統家具的精髓所在。”
檀木真國色,悠悠古韻濃。誕生于明清的紅木家具,雕工精美、簡潔大方,內部結構非常復雜。一整套家具不用一顆鐵釘,即使放置百年,依然不散、不腐。
位于京津走廊的千年古邑大城,自古便以木工、瓦匠著稱。
改革開放后,古董市場復蘇,一些看準商機的大城人開始四處收購老舊紅木家具倒賣,其間對破損古家具進行修復,并開始自己打制家具。
今年59歲的宋玉順就是其中一員。從收購、維修紅木家具起家,他建起寶德風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制作的家具再現京作紅木家具神韻。公司長年生產紫檀、黃花梨、酸枝木等名貴硬木仿古家具,其形、藝直追明清精品。
“古代的許多東西都不能被現代人接受。但是,官帽椅、皇宮椅、太師椅等經典家具器形,卻能跨越時空,一直為世人所鐘愛和追捧。”宋玉順說,大城的古典家具之所以能在全國站穩腳跟,就是因為嚴格以明式家具為樣本,原汁原味,不因市場改初衷,到任何時候都經得起推敲。
“粽角榫因外形仿佛粽子而得名,是三根料相交的一個結構,在任何一個角度都看不到料的橫截面……”廊坊陶然居家具有限公司展廳內,董事長葉雙陶細心地為來訪者講解。
插肩榫、圓腿夾頭榫、燕尾榫……巧妙連接的各種榫卯結構讓人驚嘆不已。“凸出來的榫頭和凹進去的卯眼扣在一起,兩塊木頭就會緊緊相握,從此木頭就有了生命!”在葉雙陶和眾多紅木手藝人的眼中,中國古典家具特有的榫卯制作工藝是紅木家具的靈魂。
和宋玉順一樣,葉雙陶也從買賣、修復明清古典家具起家。上世紀90年代,陶然居修建的兩排瓦房車間是津保南線紅木生產一條街上的首個紅木家具廠。
“紅木家具是半個藝術品。榫卯的合理運用和制作的精密程度,不僅直接關系到家具的結構是否嚴謹、牢固,更關系到家具的美觀和藝術性。”葉雙陶說。
在堅持紅木家具國標的基礎上,大城縣結合京作家具生產制作工藝特點,研究制定了大城京作紅木家具制作通用技術標準,使企業生產進一步標準化,促進了企業生產質量的整體提升。
同時,以寶德風、陶然居、紅日等老牌紅木家具生產企業為依托,提升紅木文化產業的品牌效應和品牌拉動作用。目前,全縣紅木文化特色產業集群內已創建省級名牌8個、市級名牌22個,葉雙陶、宋玉順等19人被評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求創新
——制作適應現代需求的紅木家具
椅子靠背設計成S型,羅漢床變換尺寸再加上布藝坐墊,中式床拆掉架子彰顯簡約……走進大城縣正德發紅木家具體驗館,一些設計新穎的新式紅木家具很受年輕顧客的追捧。
“古代人們講究坐得板正,靠背都是筆直的。現在,人們更注重舒適度,我們把椅子靠背做成S型的弧度,坐上去更舒服。”年輕的“90后”、德發紅木家具有限公司(即正德發)總經理鄭宇翔介紹。
“兒子結婚時,我興致勃勃地想為他打一套古典紅木家具。可他卻不領情,嫌古典家具笨重。”正德發創始人、鄭宇翔的父親鄭德發感慨,“兒子都不要我做的東西,紅木文化怎么靠他們傳承?”
如何讓古典文化與現實生活結合,制作既有古典家具神韻,又符合年輕人審美特點的新仿古家具?由這樣的思考出發,正德發走上轉型創新之路。
2012年,鄭宇翔接手管理后,款式設計更為“年輕化”。公司與深圳的設計師工作室合作,開發出融合時尚現代元素的新中式、新古典系列產品,用料用材成本降低,成為“工薪階層也能消費得起”的紅木家具,去年,公司銷售收入達到2000萬元。
“未來的市場,誰抓住了‘80后’‘90后’,誰就是勝利者!”談及紅木家具的改革創新,陶然居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長葉雙陶態度明確:“近年來,中式元素、中國風日益占據市場主流,要以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不斷創新,才能真正將傳統藝術發揚光大!”
“傳統紅木家具尺寸大,不適合一般戶型。我們做了市場調查,研究目前哪種居住戶型多,‘量體裁衣’!”葉雙陶指著展廳里一組明式沙發六件套介紹,這是在明式羅漢床基礎上尺寸改小而成,同時增加了靠墊,坐上去更舒服。
與陶然居、寶德風、正德發同為大城縣紅木家具“四大家”之一的紅日古典家具有限公司,以其巧奪天工的“雕刻”聞名。在紅日藝術館,銷售經理馮娟為我們展示了公司新研發的“影雕”工藝。它與傳統家具的檀雕不同,雕刻面是平而不凸,難度極大。“這是借由蘇州刺繡得來的靈感創出的新工藝。只有不斷創新,企業才能贏得長足的發展。”馮娟介紹,今年雖有疫情影響,但公司業績不降反升,總體訂單量超過去年。
設計新產品、引進新設備、采用新工藝和新材料……圍繞創新驅動,大城縣在傳承京作紅木家具制作技藝的基礎上,積極鼓勵和引導企業豐富產品結構、提高制作技藝、降低生產成本,依靠創新驅動提高市場占有率。陶然居、寶德風等企業引進了德國等地的先進機械加工設備,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寶德風在家具傳承器形設計上進一步發展,對古人的傳統美學元素進行抽象和演化,使其更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紅日家具公司引入影雕、絲翎檀雕等新的雕刻工藝,增加了產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搭平臺
——與旅游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9月21日,2020年廊坊文旅大會開幕,分會場之一就設在文化厚重的中國紅木城。
“高端大氣上檔次,意蘊深厚有內涵……”9月21日,在中國紅木城紫逸祥紅木藝術館,來自北京的紅木家具收藏愛好者王彤試坐了一把貼金雕龍寶座,不禁連聲贊嘆。
“這款寶座是按照故宮太和殿皇帝寶座1:1的比例復制的,里面是小葉紫檀,外面是24K貼金,工藝復雜精湛。更重要的是,紅木家具是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可以集中展示中國傳統的宮廷文化、工匠文化、禮儀文化、民俗與家居文化等。”紫逸祥紅木藝術館經理王永亮介紹,這里是2020年廊坊文旅大會的觀摩點之一,館里顧客比平日里多了不少。
如今,紅木儼然已成為彰顯大城形象的一張亮麗名片。大城縣在推動紅木產業發展的同時,不斷深挖紅木文化內涵,形成紅木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2015年,省重點項目大城紅木文化產業新城(即中國紅木城)開業,包括展示中心、古玩商業街、配套住宅、中國國際紅木交易基地等,成為中國北方重要的紅木文化一站式體驗基地。
2017年3月,中國紅木城被列入“通武廊運河尋寶自駕兩日游”精品線路。2019年,紅木城成功獲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逢周二,來自京津冀魯等全國各地的游客都來紅木城趕“紅木大集”。紅木城全年客流量達200萬人次以上。
“大集人氣旺,小件更好賣!”在大城縣雙福工藝品店,店主繳福舉和妻子郝福妹正忙著招呼客人。店里主要賣以印度小葉紫檀、越南黃花梨等為材質的原創工藝品擺件和文玩手串,擁有穩定的銷售渠道,還注冊了“雙福家”商標品牌。
為加強紅木文化特色旅游的展示推介,大城縣還組織縣內有關企業“走出去”,積極參加國內重要會展,集中對大城縣特色旅游項目和旅游產品進行展示,同時舉辦紅木文化藝術節、紅木文化歌手大賽等一系列大型文旅活動,提升大城紅木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今年以來,大城啟動全域旅游示范縣建設,以紅木文化產業為基礎,深入挖掘大城的紅木文化、葫蘆文化、歷史文化和鄉村旅游資源,加大中國紅木城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景區綜合服務接待能力,全力推進大城縣紅木文化產業宮廷木藝文化小鎮建設,積極打造“中國北方文化旅游名城”“京南休閑購物旅游精品城市”。今年旅游產業復工復產以來,大城縣實際旅游收入達1056萬元,接待游客68萬人次。(河北日報記者解麗達 通訊員周禹佳、金勝利、劉亮)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