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裝修日記 >

無羈閱讀體「羈讀」

編者按:做過平面設計師,做過室內設計師,從事過古建筑修復,現在成為獨立的家具設計師——麥子,他創辦閱木居,讓“閱梨”品牌成為近年來勢頭最盛的時尚花梨類家具品牌。一直在“跨界”的他,自己創辦了時尚生活刊物——《閱生活》,展示著自己的生活美學價值觀;喜好讀書的他,在公司組織了頗具規模的讀書會,引導自己的員工同事一起分享讀書的樂趣……

■“閱梨”設計總監麥子先生

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獨。

——叔本華

世界上大部分的真相,不是別人告訴你,而是你自己發現的,讀書就提供這樣的途徑。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曾說:“在發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記憶;文字發明了以后,則使用書籍。把腦海里記憶的東西搬出來,搬到紙上,就形成了書籍,書籍是貯存人類代代相傳的智慧的寶庫。”

再次見到麥子先生,還是在他的設計室,里面堆滿了各式各類的書,目及不下千冊,有的規整地放在書架上,有的隨意攤開在書案上,實在是放不下了,便有堆放在地上的、角落里……

鑄鐵的茶壺一半會兒就升起了白白的霧氣,水開了,夏日的午后,慢慢聊著……

■“閱梨”麥子先生辦公室一角

Q:上次來拜訪時便想問您怎么擺放了如此多書,怎不規整一書齋專門放著?

麥子:我喜歡看書,不忍將它們放到那無人的空房間內。做設計的時候,時常會翻一翻、看一看,已經形成習慣了(笑)。閑下來的時候,我會自己煮點茶,抽一本,看著,也算是一種休息了。

Q:您平時會看些什么書呢,設計類的書會多一點嗎?您的閱讀習慣是什么樣的呢,您每天都要看一點書嗎?

麥子:現在比較喜歡看純文學類的書和詩詞以及一些先鋒作家寫的雜文。我以前還喜歡看政治類、傳記類文學以及一些生活美學的書,還有就是各種高質量的雜志,涉及的面非常之廣,能夠帶給我很多新的靈感和啟示。比如雜志的信息量就非常充足,我可以通過感興趣的一點資訊,去了解更多我想知道的東西。只要時間允許,我就會抱著一本書看到盡興,但是因為工作比較繁忙,所以我會更多地利用零碎的時間進行閱讀,而雜志就有這個優勢,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快速地獲取大量的資訊。

我曾喜歡過一個作家,叫柏楊,他的《丑陋的中國人》,讓高中時候的我產生了極大的觸動。還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魯迅的《吶喊》、《朝花夕拾》是我每隔一段時間就喜歡拿出來反復翻看的書,現在我也非常喜歡看陳丹青和王小波的書。王小波的書我基本上都看過,從看他的第一本書開始,就喜歡他的文筆風格。我也像年輕人一樣會去看韓寒的書,他的文筆活潑,很有自己的個性,文字也非常有棱角,但他這樣的“棱角”并不會挫傷他人,反而是他個人一種鮮明的風格。

我不會局限自己看什么類型的書。只是在喜歡的時間看喜歡的書,并不會去考慮這些書會對我的人生有多少好的影響才去看它,看書是很私人、不帶有目的性的事情。我最近在看一些日本設計師的書,同時也在瘋狂地看余秀華的詩集。余秀華,這個出生在農村的女子,看她的《風從田野上吹過》、《寫給門前的一棵樹》,你會發現,她的文字竟然有這么大的感染力,瞬間就能打開人的想象力。

有人說,讀書就是在別人的世界里找尋自己,大抵,我讀書就是這樣一個狀態了……

Q:您剛提到雜志是在零碎時間比較好的閱讀選擇,但是雜志面向的群體一般是大眾,所以雖然它的面非常廣但深度可能并不會太深,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麥子:作為年輕人的確是需要對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來提升自己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但是,到了一定的層次之后,反而并不需要那么深的閱讀深度,而是需要更廣的閱讀面,尤其是從事設計行業,需要看大量的東西,而人的時間是有限的,這就必須要做一些取舍。到了現在這個階段,我想,至少對于我而言,需要了解的是整個社會、整個設計的趨向,而不僅僅是探究某一個具體問題的原因和結果。但是,這樣的沉淀是需要你經過年輕時大量的閱讀積累來實現的。

深度的書要看,要有選擇地看,比如我非常喜歡看陳丹青和梁文道的書,我就會看得深一點。大家的理論深度以及對社會獨特的視角,會讓我產生更深的思考。還有可以對自己感興趣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但是千萬不要去鉆牛角尖,要及時從中解脫。有時候,過分鉆研會把人帶入一種“閱讀陷阱”,讓整個人都陷入其中。有些東西知道就行了,有些問題不要一直揪著不放,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問題是無盡的。

Q:您剛提到碎片化的閱讀方式,現在年輕人看的各種手機上的資訊都是零碎的、不成系統的,您又是怎么考慮的呢?

麥子:我覺得很好,我很支持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方式。我認為當一個人將碎片化閱讀進行到極致時,任何領域發生的事情他都能融會貫通,無論是文學、經濟、政治還是科學、IT領域,他都能夠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能從網上紛雜的、甚至是別人隨便發送信息中提取到有用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往往是很有價值的,甚至是很多人看書都掌握不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可以通過網絡,把他人閱讀中最有價值的信息篩選出來,其實幫你節約很多時間。所以,我認為當碎片化閱讀達到極致的時候,將各個領域的精華了然于胸,反而是另外一種深厚。

Q:現在電視、電影、手機娛樂越來越發達,人們似乎已經不怎么看書了,那您是如何看待各種各樣的娛樂方式,擠占了原本人們看書的時間呢?

麥子:年輕人對新生事物的體驗也是一種不同的學習方式,在各種不同的體驗之中,你也能夠學到新的東西,而且這也是科技、社會進步的一個趨向。人不能一直埋在書里不出來,人看書不就是為了解放舊的思想,拋棄原來淺薄的想法,成為一個成熟、有完整世界觀的人嗎?只是途徑不同罷了。

但是你也不要把自己整個人都沉迷進去。一旦了解夠了,就馬上跳出來,繼續往前走。現在社會信息量這么大,很多東西你只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便一放而過,要知道路還是要繼續往前走……

■讀書會現場

Q:經驗與閱歷同書本知識一樣重要,尤其作為設計師,需要見多識廣,您是怎么看待“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呢?您覺得對我們年輕人有什么樣的啟示?

麥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頓悟。書,可以讓自己頓悟。好比我是一個男人,我無法體會到女子懷孕生子的辛苦和痛楚,但是通過文字,我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會女人在那個時刻的心情,她的辛苦、她的興奮、她的幸福。但只看書卻不走出去看看,會變成書呆子,雖然能夠說出一套套的大道理,但那些都是從書里看來的,并不是自己親身體會得來的。不是有句話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嗎?所以你去仔細看看那些在臺上演講地好的人,他們都是在結合自己的親身經驗、體會,因為經過實踐,他們能夠把一個晦澀的道理,講得既深刻又能讓人簡單易懂。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把書上的知識融入你的骨子里,才能在你需要的時候生動的表現出來,而不僅僅是照搬書上那套死的東西。做設計也一樣,現在的社會發展如此之快,變化日新月異,決不能在家里閉門造車。

所以多讀書,多行路,多交朋友,去體驗不同的經歷,去接納人生態度,去理解不同的人生哲學,你能夠學到很多東西,遠多于書本上的內容,有了這樣的積累你才有可能走向頓悟。

Q:我聽說您在公司里創辦了一個讀書會,能給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嗎?

麥子:每個企業的文化往狹隘了說可以認為是“老板文化”,我自己喜歡讀書,所以我希望能夠帶動我的員工去讀書,讓他們喜歡上讀書這件事情。我從2013年開始就想搞讀書會了,到了2015年年中,它已經初具規模。如果以后規模繼續擴大,我希望會有更多公司外面的人加入,比如設計師朋友、經銷商或者僅僅是愛好讀書的人。我希望通過讀書,豐富員工的精神世界,也在工廠里形成一種愛讀書、崇尚知識的氛圍,這就是我們企業與其他企業不同的地方。

我之前是讀書會的第一任會長,現在我已經卸下這個身份,成為成讀書會的普通一員,讓其他人去當會長。我希望讀書會能逐漸脫離我的影響,成為他們自己的天地,讓他們自由地交流讀書中的點點花火……

結語

讀書可以很私人,僅僅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讀書也可以很高調,如春雨無聲感染他人。讀書到一定程度之后,整個人的精氣神都會不同,這并不是書本的作用,而是思考帶來的變化,而書籍就是承載這種變化的源泉……

去讀書吧,趁一切都還不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