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盧松 通訊員 張星 李晶
榫卯結構的經典仿明清家具,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燭滅則頓止的走馬燈,工藝精巧繁復的傳統戲帽、糧食畫、秸稈畫、布藝……9月23日,在中國農民豐收節河南省主會場,漯河市郾城區的非遺文創產品各具特色、匠心神韻,吸引了眾人目光。
“這幅磚雕刻畫了許慎一生的故事,磚雕的厚重、質樸恰如許慎的性格淳樸、敦厚,讓大家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體味漢字的博大精深。”現場,非遺項目傳承人呂東寧正在為各方來賓介紹磚雕作品《字圣許慎》。該作品共計18塊,暗含許慎距今已有1800余年,按照東漢時期的建筑風格設計,采用了中國民間特有的多點透視和散點透視原理和高浮雕、透雕的傳統磚雕手法,人物、花草樹木、動物、樓臺亭閣等細節栩栩如生,將許慎當時的生活狀態和事件生動立體地呈現了出來。
繼續參觀展會,一個個縮小版的青龍映入眼簾,只見威風凜凜中透著精致“可愛”。據了解,它名叫健身龍,是孟廟鎮何莊村非遺項目青龍舞推出的衍生文創產品,何莊村青龍舞起源于清光緒年間,歷史悠久,舞龍不僅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還能鍛煉人的體魄、意志。然而傳統舞龍體型巨大、不易上手,所以創新改良出了一種輕便的健身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龍身是由10米長的絲織物制作而成,龍頭用一根短繩系著,牽繩便可玩轉起來,舞動健身,深受群眾喜愛。
在郾城區文化旅游局的指導下,何莊村青龍舞在傳承中不斷創新,2021年成立了“河南龍博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注冊“潁河龍”商標,以公司 農戶(家庭作坊)的方式組建“非遺手工坊”,生產“健身龍”“彩帶龍”等手工產品,打造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條。
“我們現在通過抖音直播、微信小程序等渠道線上銷售,每條龍舞道具價格約150-200元,月銷售量可達900余單,月銷售額約20萬元,日子越過越美了!”傳承人何永鋼告訴記者:“我們希望通過豐收節,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
這次農民豐收節,不僅展示了郾城區的非遺成果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推動了傳統技藝、民俗文化等鄉村資源與城市市場對接,以鄉村產業提質賦能鄉村振興。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促進郾城非遺的改革創新,讓非遺產品不再‘高冷’,走進百姓生活,提振非遺產業,為鄉村經濟發展添活力、增動力。”郾城區文化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