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裝修知識 >

匠心舞“新意”“紅創”再出發——浙江東陽木雕紅木產業發展觀察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蔣彤

最近,浙江東陽雙洋紅木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海洋有件開心事。

7月15日起,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雖然遠在東陽的王海洋一直沒能抽出時間去北京觀展,但他對展覽館很熟悉——展覽館紅色大廳的紅木裝飾項目就是由他負責的。

王海洋激動地發朋友圈:“參與紅色大廳的裝飾項目,是我從業以來最珍貴的一次機遇。這不僅是我的驕傲,更是對東陽木雕紅木產業的認可,是東陽木雕紅木產業的驕傲。”

工作人員在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的創作室內雕刻作品。新華社記者翁忻旸攝

前人耕耘,流傳匠心

位于浙江省中部的東陽市不產紅木木材,但憑借歷史悠久的木工、雕工手藝,在紅木產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紅木木材產于熱帶地區,材質堅硬,生長期在幾百年以上。因其稀有,明清時期紅木家具在宮廷與貴族中流行,形成京作、蘇作、廣作三大主要流派。彼時的東陽,未在三者之列,但蓬勃發展的工匠和木工技藝,卻悄然為后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很多傳統古建筑背后都有東陽木匠的身影,我們東陽人都聽過明清時期東陽木匠北上修故宮的故事。”王海洋說。

上世紀80年代,為謀營生,大批東陽木工南下廣州做學徒。在廣東工廠,東陽木匠們不斷錘煉技術,并逐漸接觸到一些紅木木材供應渠道。

與此同時,東陽木雕的名聲越來越響。“改革開放以前,東陽木雕多以工藝品及箱柜家具外銷為主。”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逐漸由外銷轉向內銷,國內市場迅速打開,東陽木雕的知名度不斷提升。”

2000年前后,借著東陽木雕的名聲,憑著歷史傳承下來的木工手藝和在外闖蕩中構建起的紅木木材供應渠道,南下闖蕩的東陽木匠回鄉成為“紅創一代”,為東陽紅木行業打下了基礎。

這是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雕刻的歷史題材作品。新華社記者翁忻旸攝

守正創新,抓住機遇

2013年下半年開始,紅木家具行業銷售量下滑,此后整個市場一直處于低迷狀態。業內一部分企業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擾亂市場秩序是消費不足的部分原因,而根本原因是市場消費結構的變化。

“紅木家具市場消費不足與消費觀念的變化有直接關系。”蘇陽紅紅木家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春飛說。家具市場消費者越來越年輕化,越來越傾向現代家具樣式,傳統紅木家具因難以符合現代生活需求,在消費市場遇冷,產業迫切面臨轉型。

“雙洋紅木曾經也做家具,近年來我們探索產業轉型,涉足紅木、原木整裝領域,形成了團隊,在大塊木料的加工處理上積累了一定經驗。”王海洋認為,在紅木整裝領域的經驗與口碑是他贏得紅色大廳裝飾項目的關鍵。

王海洋作為東陽紅木行業“紅創二代”的一員,在“紅創一代”奠定的產業基礎上守正創新,面對行業危機不退卻,反而一頭扎進行業內部,深度分析發展方向,嘗試轉型升級,這才抓住了這次機會,而這更是東陽紅木產業未來的機遇。

“這次紅色大廳的裝修對東陽紅木行業轉型起到了引導作用。未來東陽木雕紅木家具企業將多元化發展,向原木整裝、古建修復、家居一體化等領域拓展。”東陽市紅木家具行業協會秘書長何大婷說。

工作人員在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陸光正的創作室內雕刻作品。新華社記者翁忻旸攝

眾人拾柴,創新升級

消費市場的變革是迫使紅木產業轉型的首要因素,而由消費環節倒推,生產環節的成本優化也是轉型的重中之重。隨著機械生產、綠色生產、高效生產的推進,東陽木雕紅木家具企業也在生產環節不斷革新。

紅木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極度依賴人工,如何降低人力成本成為產業轉型中一個重要課題。何大婷介紹,“現在行業內出現了新的空氣能烘干技術。空氣能烘干采用新能源,較傳統烘干更加環保,還可以利用手機等進行遠程操控;同時通過數控化改革,大大降低對人工的依賴。”

近年來,東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木雕紅木產業發展,成立木雕紅木家居產業發展局,出臺扶持政策,開展效能評定、環保整治、品牌打造、平臺建設等系列工作。東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傅為民表示:“東陽正在全力推進‘數字賦能、平臺賦能、科創賦能’三方面工作。建設‘數字紅木’平臺,更加精準有效打造千億產業;建設國家級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與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服務企業高品質發展;籌建研究中心與重點實驗室,依托科技創新為產業轉型升級賦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