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生長緩慢,木質細膩有光澤,硬度高,耐腐爛,因此以棗木為材料制作工藝考究的棗木家具是水東古鎮居民作為家族傳代的物件之一。棗木家具都采用樹齡最起碼在80年以上的棗木,樹齡達百年的為最佳。這樣的棗木褐紅色內芯部分多,會占到樹截面的百分之八十。鋸出一截放到水里,必定會“咚”的一聲沉入水中,可見棗木木料的密實與份量。
棗樹不同于其他木材樹,長到一定的高度必定會散枝分椏,能用作打造家具的部分只會占到整棵棗木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棵高七、八米的棗樹,往往只有2-3米可用。因此,棗木不易成材,更是不出材,足見獲得棗木木材之不易。
一棵棗木去除枝椏以后,留下的主干部分也并不全然是可用之材,還須去其芯。每棵棗樹生長到一定的年份,樹干截面的中心部分必然會長出一種類似雞爪狀的裂紋,工匠師傅俗稱其為“雞爪芯”。小則5到6公分,大則達到10公分。去除“雞爪芯”,再刨去樹皮,木材可用的部分更是少之又少,用純棗木芯制作的家具價格也就更貴了。
秘訣
木匠師傅會根據要做的家具式樣及種類下好料,頭天晚上碼在家中的大澡鍋中,倒入水(水一定要沒住料)。鍋底架上大柴,將水煮開,讓木料在沸水中酣上一夜。次日將已去除澀水的木料撈出,放在家中通風透氣的場地,橫一層直一層的間隔碼起,等它風干,這一等就是三年。用這樣的棗木料打制的家具既不會生蟲,更不會變形。
水東的木匠就地取材,用這樣稀、重、貴的木材做家具,斷然是不會浪費材料的,大的部分做桌面兒、凳面兒,小的部分做做桌腿兒或是雕花,真正做到物盡其“材”。因為棗木重且硬,一只雕花精美的棗木凳由一位壯年木工制作需要至少6個工才能完成。打造棗木家具是一項力氣活,更是一項技術活,因此,水東的木匠師傅是大力士與工藝雕刻師的完美結合。
水東古鎮從事棗木家具制作的師傅極少。解放初期,水東有一位手藝極好的木匠孫傳宣師傅,擅長在棗木上雕刻花卉、人物、山水及極其考量工藝水平的獅子頭,50年代,他曾被請到北京參加人民大會堂內一幅芭蕉圖的雕刻,經他的手制作的棗木家具、工藝品都堪稱藝術品。
目前,還在從事棗木家具制作的師傅有東門殿的韓傳壽師傅、蔬菜隊的鐘厚良師傅及下街頭的汪長元師傅,他們都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閑暇時給子孫們打制幾只棗木凳,刀刀具是精雕細琢,倒也散漫自在。打制棗木家具對于他們來說,早已不再是謀生的手段,生活的來源。
在用了上百年的棗木家具上,留存著水東居民祖輩們或濃或淡的生活印跡;那被歲月磨得泛著微微光亮的椅背上,浸潤著水東工匠們曾經灑落的汗水和精心雕刻的時光。
(作者:王君慧 編輯:蕃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